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备案服务内容介绍,禁用词汇有哪些?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22

生成式AI备案服务中的“雷区”:这些词千万别碰!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布局大模型产品。但别忘了,上线前必须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这是国家网信办明确要求的合规门槛。而在准备备案材料的过程中,有一类细节极易被忽视,却可能直接导致审核不通过:禁用词汇的使用

作为深耕AI合规领域的九蚂蚁团队,我们发现不少客户在提交服务内容介绍时,因措辞不当而反复修改、延误进度。今天就来聊聊,在撰写备案材料时,哪些表达方式是“高压线”。

哪些话看起来专业,实则踩了红线?

很多人为了让产品听起来更“厉害”,喜欢用“全球领先”“唯一”“绝对智能”这类绝对化用语。但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这类夸大宣传属于明令禁止的表述。备案不是打广告,不需要“王婆卖瓜”,而是要真实、客观地描述技术能力和服务范围。

比如你说“本模型可精准识别所有诈骗行为”,这就涉嫌承诺过度、风险误导。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模型具备基于历史数据识别高风险对话模式的能力,辅助用户判断潜在风险。”

涉及意识形态和公共安全的内容要格外谨慎

任何可能关联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民族歧视或社会不稳定的内容描述,都必须规避。即便你的模型理论上能处理这类话题,也不能在备案材料中主动提及。例如,“可生成各类社会热点评论”这样的描述,极容易被判定为存在舆论引导风险。

九蚂蚁建议客户采用“负面清单+功能限定”的写法,比如:“服务范围不包含涉及国家领导人、政党活动及敏感历史事件的内容生成。”

别让“创新”变成“越界”

有些企业为了突出技术优势,会写“自主突破算法瓶颈”“重构行业标准”等表述。听着提气,但在监管语境下,这类说法容易引发对技术可控性的质疑。备案的核心是“安全可控”,而不是“颠覆革新”。

我们帮客户优化文案时,通常会调整为:“基于主流大模型架构进行垂直场景优化,提升特定任务响应效率。”

说到底,备案材料不是比谁写得炫,而是看谁更稳、更合规。在这件事上,九蚂蚁已经协助数十家企业顺利过审——因为我们懂技术,更懂监管语言。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