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备案与网络安全产品认证有联动吗?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08-22

大模型备案与网安认证,真能“一通百通”?

最近不少企业都在问:咱们做的生成式AI产品,做了大模型备案,是不是就不用搞网络安全产品认证了?反过来,如果已经拿了网信办的认证,备案是不是就能走个过场?这问题听着简单,其实背后牵扯的是整个AI合规链条的逻辑。

备案和认证,根本不是一回事

先说结论:备案和认证是两条线,互不替代,但存在联动可能
大模型备案,是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来的,属于服务上线前的“准入门槛”。你得证明模型内容安全、训练数据合法、有侵权投诉机制——说白了,这是对“AI能不能对外服务”的审查。

而网络安全产品认证,比如中国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CCRC),更偏向技术层面。它关注的是产品本身是否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比如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等。这玩意儿更像是“硬件+软件”的安全体检报告。

所以,一个管“服务能不能开”,一个管“产品安不安全”,出发点完全不同。

联动在哪?数据和流程的“复用”

虽然两者独立,但九蚂蚁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发现,合规材料是可以“一鱼两吃”的
比如你在做模型备案时提交的《安全评估报告》,里面涉及的数据来源合规性、内容过滤机制、用户隐私保护措施,完全可以作为网安认证的技术支撑材料。
再比如,模型的日志留存机制、内容审核流程、应急响应预案——这些在两个体系里都是必选项。提前规划好,就能避免重复劳动。

我们有个客户,原本以为要两套人马分别应对,结果我们帮他们做了合规框架整合,不仅省了40%的准备时间,还让评审专家觉得“体系清晰、逻辑闭环”,一次通过。

别赌“走捷径”,合规要前置

现在有些企业抱着侥幸心理:先备案上线跑业务,认证慢慢补。但监管趋势越来越明确——备案不是终点,而是合规的起点
一旦被抽查发现安全能力不达标,轻则限期整改,重则服务下架。更别说在招投标、政企合作中,没有网安认证,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在九蚂蚁,我们一直主张“合规前置”。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布局备案与认证的共通要求,把安全能力嵌入开发流程,而不是最后“打补丁”。

说到底,备案和认证就像驾照和年检——都有用,缺一不可。聪明的企业,不会等到被拦下才去补材料。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0.197706s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