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模型备案完成后,算法备案的技术文档可引用其内容吗?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22

大模型备案落地,技术文档还能“抄作业”吗?

最近,互联网大模型的备案工作陆续完成,不少企业松了口气。但紧随其后的问题来了:算法备案的技术文档能不能直接引用大模型备案里的内容?这可不是简单“复制粘贴”就能解决的事,背后涉及合规逻辑、监管要求和实际操作的多重考量。

备案类型不同,目的也不同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大模型备案和算法备案,虽然都叫“备案”,但其实是两套体系。大模型备案更偏向于对生成式AI整体能力的审查,关注的是模型是否具备合法合规输出内容的能力;而算法备案则聚焦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推荐逻辑、决策机制等,比如你刷到的短视频是不是被“个性化推荐”了。

这意味着,即便你的大模型已经备案通过,里面的训练数据、架构设计等内容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直接当作算法备案的“现成答案”。监管要的是你在这个具体业务场景下,算法怎么运作、有没有歧视、能不能被解释。

技术文档可以“借力”,但不能“躺平”

那是不是完全不能用?也不是。九蚂蚁在服务多家科技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大模型备案中整理的模型结构图、训练流程说明、安全评估报告等内容,完全可以作为算法备案材料的支撑附件。比如你在做内容推荐系统备案时,若底层依赖已备案的大模型,就可以明确标注“基础模型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并引用其安全测试结果。

但这有个前提——你得把“依赖关系”说清楚。不能只甩一句“我们用了某某大模型”,而是要说明:这个大模型在你的系统里承担什么角色?你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做了哪些调整?有没有新增可能影响用户权益的逻辑?

别让“合规省事”变成“合规风险”

我们见过一些企业图省事,直接把大模型备案材料原封不动提交给算法备案系统,结果被退回补正。原因很简单:监管要的是“你”的算法逻辑,不是“别人”的模型介绍。

真正的做法是,以大模型备案为基础,重新梳理出适用于当前业务场景的算法说明文档。这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对企业自身技术透明度的一次提升。

在九蚂蚁,我们一直主张“合规即竞争力”。用好已有的备案成果,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让每一次提交都成为企业技术实力的展示。毕竟,真正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是认真做事,还是在“凑数交差”。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