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法备案,地方政策与国家规定冲突怎么办?优先适配原则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1-18

互联网算法备案:当地方与国家“打架”,企业如何破局?

最近不少客户在问我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地方出台的算法监管政策,跟国家层面的规定不一致,到底该听谁的?

这事儿确实让人头疼。一边是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一边是某些地方为了“先行先试”推出的本地化备案细则,内容上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企业在合规落地时,很容易陷入“两头难”的境地。

谁说了算?优先适配原则是关键

面对这种“政出多门”的情况,核心解决思路其实就四个字:优先适配

根据我国立法法和行政法规的基本精神,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中央统一监管优先于地方探索。也就是说,国家层面的算法管理规定是“底线要求”,任何地方政策都不能突破这个框架。如果地方要求更严、流程更多,可以在满足国家基础要求的前提下补充执行;但如果地方政策放宽了国家明令禁止的内容,那显然不能作为合规依据。

举个例子,国家要求个性化推荐必须提供“关闭选项”,而某地备案细则没提这点——企业能因此就不做了吗?当然不行。合规的底线,永远是国家规定。

地方创新≠随意加码,企业要学会“看门道”

有些地方为了体现“监管创新”,在备案材料、审查周期、算法评估标准上提出更高要求。这时候企业要冷静分析:这些额外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否影响产品上线节奏?

我们建议企业做三件事:

  1. 横向比对:把国家规定和地方文件逐条对照,标出差异点;
  2. 动态跟踪:地方政策往往处于试点阶段,变化快,需持续关注修订动向;
  3. 提前沟通:通过行业协会或专业服务机构,反馈实际执行中的困难,推动政策优化。

九蚂蚁怎么做?帮企业“踩准节奏”

在九蚂蚁,我们服务过数十家涉及算法推荐的科技企业。我们的策略很明确:以国家规定为基准,地方政策为参考,动态调整合规路径

我们会帮助企业建立“双轨制”合规清单,既确保国家层面100%覆盖,也灵活应对地方特色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擅长用技术语言与监管部门对话,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重复整改。

说到底,算法备案不是“应付检查”,而是企业数据治理能力的体现。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布局。早一天理清规则,就少一天合规风险。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