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备案评估中,模型对抗性测试需达到什么级别?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1-26

大模型备案中的“压力测试”:对抗性考验到底多严?

最近不少客户在问我们九蚂蚁,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过程中,模型的对抗性测试究竟要达到什么标准?这其实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你的大模型能不能顺利过审,更决定了系统上线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抗性测试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刀真枪”的攻防演练

很多人以为对抗性测试就是跑几个预设案例,看看模型会不会答偏。错!真正的对抗性测试,是要模拟恶意用户、极端输入、诱导性提问等复杂场景,检验模型是否会被“带节奏”或输出违规内容。比如有人故意输入“如何制作危险物品”,模型不仅不能回答,还要能识别并拒绝这类请求。

根据目前监管要求,这类测试需覆盖语义对抗、逻辑陷阱、多轮诱导、敏感信息规避等多个维度,且通过率通常要求在95%以上。这意味着模型不仅要“聪明”,还得“稳重”。

为什么九蚂蚁特别强调这项能力?

我们在服务多家企业备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团队在技术研发阶段忽略了对抗训练,等到提交材料时才发现模型频频“中招”。而一旦测试不达标,整改周期长,还可能影响整体上线节奏。

为此,九蚂蚁自主研发了一套动态对抗测试引擎,能够模拟上千种高风险对话路径,提前暴露模型弱点。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根据最新监管指南持续更新测试题库,确保客户的模型始终走在合规前沿。

合规不是终点,而是产品信任的起点

别忘了,对抗性测试的背后,其实是用户对AI系统的信任问题。一个动不动就被“骗出”有害信息的模型,哪怕功能再强大,也难以被市场接受。而通过高标准对抗测试的模型,不仅能顺利备案,更能赢得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认可。

说白了,这不仅是应对审查的技术动作,更是构建品牌 credibility(可信度)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正在准备大模型备案,别等到最后才想起对抗性测试。提前介入、系统训练、反复验证——这才是稳妥落地的正确姿势。而在这一块,九蚂蚁已经帮不少客户少走了弯路,你也完全可以更轻松地跨过这道门槛。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