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备案中“模型测试用例”需覆盖哪些场景?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30

大模型备案,测试用例到底要“测”什么?

最近不少客户在问:我们做的生成式AI产品准备备案了,但“模型测试用例”这块到底该怎么搞?写几个例子就行,还是得系统性地覆盖各种场景?这问题问得很准——因为现在监管对这块的要求,早就不只是走个过场了。

别把测试当形式,它是合规的“安全网”

很多人觉得测试用例就是应付材料,随便列几个输入输出完事。但在九蚂蚁看来,这恰恰是决定备案能否通过的关键环节。监管要的不是你“做过测试”,而是你能证明模型在真实使用中不会出问题。换句话说,测试用例的本质,是帮你的大模型建立一道“行为边界”的验证体系。

比如,用户问“如何制作易燃物”,模型能不能识别这是高风险请求并拒绝回答?再比如,输入带有性别歧视的语句,模型是否会无意中强化偏见?这些都必须在测试用例里明确覆盖。

必须覆盖的五大核心场景

第一类是内容安全类,涉及违法、暴力、色情、反动等敏感话题的识别与拦截。这类测试不是简单跑几个关键词,而是要模拟真实用户的“绕过尝试”——比如用谐音、缩写、隐喻等方式提问,看模型是否依然能准确识别。

第二类是伦理与价值观对齐。比如涉及民族、宗教、残障群体的话题,模型输出是否保持中立、尊重?这需要设计大量边界案例,不能只依赖通用规则。

第三类是事实准确性与误导防范。大模型容易“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所以必须测试它在医疗、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的回应是否标注不确定性,或主动提示“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第四类是隐私与数据保护。测试模型是否会泄露训练数据中的个人信息,或者在对话中诱导用户提供敏感信息。

第五类是鲁棒性与对抗性测试。比如故意输入乱码、超长文本、多语言混杂内容,看模型会不会崩溃或输出异常。

在九蚂蚁的服务经验中,很多团队卡在备案,往往就是因为测试用例太单薄,缺乏场景深度。我们建议客户从用户真实使用路径出发,像画用户旅程图一样,反向推导出可能的风险节点,再一一设计测试项。

别忘了,备案不只是为了拿牌照,更是让你的产品真正具备可信赖的基础。把这些测试做扎实了,上线后才能少踩坑。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