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法备案5类类型对比表:适用场景 备案重点全标注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06

一文看懂算法备案的5类“通行证”:选错类型,上线可能被叫停!

最近不少客户来问我们:“我们做的推荐系统要不要备案?”、“AI生成内容算哪一类?”看得出来,大家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越来越重视了。但问题来了——不是所有算法都一样,备案也得分门别类。今天九蚂蚁就帮你把这五类算法备案讲透,让你少走弯路、高效合规。

五类算法备案,本质是“按功能分类”

很多人以为算法备案是个技术活,其实更准确地说,它是个“功能归类+风险匹配”的过程。监管部门根据算法在产品中起的作用,划分出五大类型: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每一类对应的适用场景和审查重点都不一样,搞不清就容易填错表、补材料,甚至影响产品上线节奏。

比如你做的是AI写文案、生成虚拟人视频,那属于生成合成类,重点要说明内容标识机制和防伪造措施;而如果你是电商平台做千人千面推荐,就得归到个性化推送类,这时候用户权益保障、退出机制就是审核关键。

备案核心:你的算法“动了谁的权益”?

我们在服务上百家企业过程中发现,很多团队卡在“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这里有个简单判断逻辑:看算法是否直接影响用户看到什么、获得什么资源

  • 如果你调整首页商品排序,属于排序精选类
  • 如果你在搜索结果里过滤敏感词,属于检索过滤类
  • 如果你是网约车平台派单、外卖系统调度骑手?恭喜,进入最复杂的调度决策类,这类对公平性、透明度要求极高,材料准备也最严。

九蚂蚁建议,企业在立项阶段就要做“算法分类预判”,避免后期推倒重来。我们内部有一套快速诊断模型,30分钟就能帮客户锁定备案类别,大幅缩短准备周期。

别让合规拖慢创新节奏

算法备案不是“拦路虎”,而是企业建立可信AI的第一步。现在越来越多投资方在尽调时会查算法备案进展,有没有合规动作,直接关系到融资和合作机会

在九蚂蚁,我们不仅帮你搞定备案材料,更注重通过备案过程反向优化算法逻辑,提升产品透明度和用户体验。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从来都是技术和合规双轮驱动。

如果你还在为分类纠结,不妨先理清一个问题:你的算法,到底改变了用户的哪个决策环节? 答案出来了,类别自然也就清晰了。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