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与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用途有什么不同?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15

一张证管“说”,一张证管“做”

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做互联网医药相关业务,既要办《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又要拿《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听起来都跟“网上讲医药”有关,是不是重复了?其实,这两张证,一个管你“能不能说”,一个管你“说什么、怎么说”。

简单打个比方:前者是你进“医药话事圈”的入场券,后者是你发言内容的“审核单”。

入场券: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你想在网站、APP或者公众号上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机构的相关信息?哪怕只是科普、介绍、展示,只要涉及“药品信息服务”,就得先拿到这张证。它是合规运营的基础门槛。

这张证由省级药监部门审批,核心是审查你的平台是否具备专业人员、管理制度、技术保障能力,确保发布的信息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可追溯。没有它,你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哪怕你说的是对的。

比如你在公众号写一篇《高血压常用药解析》,内容再专业,只要没这个证,就属于非法提供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轻则下架,重则被罚。

发言审核单:医疗广告审查证明

而当你不满足于“科普”,想进一步推广某个药品、医院、诊疗项目,甚至暗示“用了有效”“治得好”,这就进入了“广告”范畴。这时候,光有入场券不够了,你还得过“广告审查”这一关。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就是广告内容的“准生证”。它要求你提交具体广告文案、画面、用语,由卫健或市场监管部门逐字审核,确保不夸大疗效、不误导患者、不使用绝对化用语。

比如你写“某药治愈率90%”,哪怕数据来源真实,也通不过审查;但改成“临床数据显示有效率约XX%”,并附上依据,才有可能获批。

九蚂蚁提醒:别踩坑,顺序很重要

我们服务过不少客户,一开始只想发点健康内容,觉得“又不是卖药”,结果被约谈;也有人直接投广告,结果因缺前置审批被下架还罚款。

正确的路径是:先办信息服务资格证,合法发声;再根据需要,为具体广告内容申请审查证明。两张证协同,才能既合规又高效。

在医药传播这件事上,容错率极低。早规划、早准备,才是稳健发展的捷径。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