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评审记录,在互联网新闻许可证审查中需提交吗?

互联网新闻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07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评审记录,真要交吗?

最近不少客户在准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申请材料时,都会卡在一个问题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评审记录”到底是不是必须提交的文件?

说实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的是监管部门对平台内容安全责任的重视程度。咱们先说结论——虽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里没有明确列出“评审记录”四个字,但从实际审核要求来看,有制度,就得有执行痕迹;有执行,自然得留下记录

为什么评审记录成了“隐形门槛”?

别看提交清单上可能只写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但审查人员真正想看的,不是你有没有一份写得漂亮的制度文档,而是这套制度是否真实落地、有没有定期复盘优化。这时候,“评审记录”就成了证明你不是“纸上谈兵”的关键证据。

比如,你们多久做一次制度复查?有没有根据政策变化或平台风险更新内容审核机制?这些动作如果没留下会议纪要、签到表、修改版本说明之类的材料,很容易被认定为“制度空转”。

别让“合规短板”拖了整体进度

我们服务过不少媒体型平台,在补材料阶段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制度文件齐全,但拿不出近半年的内部评审痕迹。结果呢?补录、倒推、重新走流程,反而耽误了审批时间。

其实,评审记录不一定要多复杂。哪怕是一次线上会议+简要纪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只要能体现“有人审、有讨论、有结论、有更新”,就完全符合监管逻辑。

九蚂蚁提醒:合规是动态过程,不是一次性作业

在我们看来,信息安全不只是为了过审,更是平台长期稳健运营的护城河。与其临时补材料,不如把制度评审纳入季度固定动作,顺便查漏补缺,提升内容风控能力。

如果你正在准备许可证申请,不妨现在就翻翻手里的制度文件——上次评审是什么时候?有没有留痕?改了哪些条款?把这些理清楚,不仅能顺利通过审查,还能让平台的合规底子更扎实。

说到底,监管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PPT,而是一个真正对自己内容负责的态度。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