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在平台发布药品科普文章算违规吗?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03

没办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发药品科普文章算违规吗?

这几年,健康类内容在各大平台上越来越火。不少企业和个人都在做药品、疾病相关的科普分享,看起来是好事——普及知识、提升大众健康意识。但问题来了:如果你没拿到“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还能不能发这类内容?

一、先搞清楚:什么叫“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规定,凡是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药品信息(比如药品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等)的行为,都属于“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注意,这里不只限于卖药,只要是公开传播药品相关信息,就可能被纳入监管范围

也就是说,哪怕你只是写一篇《感冒了该吃哪种药?》的科普文,只要涉及具体药品名称或治疗作用,就已经踩在监管红线边缘。

二、没有资质发药讯,真会被罚吗?

答案很明确:会。

早在2005年,《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就规定,从事此类服务必须取得省级药监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无证发布药品信息,轻则内容被下架、账号受限,重则面临行政处罚,甚至被认定为非法经营。

我们接触过不少客户,一开始觉得“我只是科普,又不是卖药”,结果平台突然限流,或者收到监管部门通知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等到补办资质时,才发现流程复杂、周期长,影响了整体运营节奏。

三、那还能做药品科普吗?怎么合规?

当然可以,但前提是先拿证,再发声。九蚂蚁服务过多家企业从零启动这项资质申请,通常包括材料准备、系统对接、现场核查等环节,整个周期控制得当的话,最快一个月左右就能落地。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证书,不只是能安心发内容,还能提升品牌公信力。用户看到你是“持证上岗”,自然更愿意信任你的专业输出。

四、别让一步走错,影响全盘布局

现在平台审核越来越严,抖音、公众号、小红书都在加强医疗健康类内容的管控。你以为是在做科普,平台却可能判定你在“变相推广药品”。

所以,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合规。尤其是打算长期运营健康赛道的企业,这张证书不是成本,而是准入门票

在九蚂蚁,我们不止帮你拿下资质,更会结合你的内容方向,给出发布建议和风险规避方案。毕竟,走得稳,才能走得远。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