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商直播含主播口头产品介绍,算“涉及表演”需办文网文吗?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1-01

直播带货,一张“文网文”许可证就够了吗?

现在做电商直播,尤其是纯卖货、主播对着镜头讲产品功能、使用场景的这种形式,到底算不算“涉及表演”?要不要办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也就是常说的“文网文”)?这问题最近问的人越来越多,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聊聊。

什么叫“涉及表演”?边界在哪?

很多人觉得,我只是介绍产品,又没唱歌跳舞、演小品,怎么就涉及表演了?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规定,通过互联网提供视音频节目服务,并包含一定形式的演出行为,就可能被划入“网络表演”范畴。哪怕你只是坐在镜头前自然讲述,只要内容具备展示性、持续输出视听内容,监管层面有可能将其视为一种“轻表演”。

举个例子:同样是讲口红,如果只是念参数,可能风险低;但如果加入情绪表达、试色演示、情景代入——比如“姐妹们这个色号真的绝了,约会涂它直接加分!”这种带有感染力的表达,就已经踩在“表演”的边缘了。

文网文不是想拿就能拿

就算你意识到可能需要办证,现实是,“文网文”申请门槛不低。企业主体资质、专业人员配备、内容审核机制、技术安全方案……一套流程下来,时间和成本都不小。很多中小商家或个人主播根本跑不下来这套流程。更关键的是,如果你实际业务只是电商平台内的直播卖货,本质上属于“电子商务+广告推广”,并不一定必须归类为网络文化经营活动

目前各地执法尺度也不统一,有的地方睁只眼闭只眼,有的则严格查处。这就导致合规风险像悬着的剑,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来。

九蚂蚁建议:先分类,再行动

我们接触过不少客户,一开始以为自己必须办证,结果梳理完直播内容和平台属性后发现,只要不涉及才艺展示、剧情演绎、虚拟形象互动等典型表演元素,单纯的产品讲解+促销,大概率不属于文网文管理范围。重点在于内容性质,而非有没有人在镜头前说话。

当然,平台规则也得看。抖音、快手对娱乐类直播管得严,淘宝、京东侧重电商合规,策略自然不同。

说到底,别一听“直播”就慌,先理清你是“卖货的”,还是“演节目的”。搞清楚定位,才能避开不必要的合规坑。在这件事上,九蚂蚁一直主张:精准判断,理性应对,把力气花在真正影响生意的地方。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