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公司能作为互联网算法备案主体吗?义务主体界定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1-12

企业做算法备案,到底谁来“签字画押”?

最近不少客户在问我们:我们公司想上线一个推荐系统,听说现在要搞算法备案,那这个备案主体到底能不能是我们公司?简单来说——能,但得看清楚“谁”才是真正的责任承担者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算法备案的义务主体是“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主体”。这里的关键词不是“公司”,而是“提供服务”的实际运营方。也就是说,哪怕你是注册资金上亿的集团公司,如果你只是挂名、不参与算法设计、部署和运营,那你也很难被认定为合规意义上的备案主体。

主体资格≠法人资格,运营权才是关键

很多企业误以为只要营业执照在手,就能顺理成章当备案主体。其实不然。监管部门更关注的是:谁在实际控制算法运行?谁在收集用户数据?谁在决定内容分发逻辑?

举个例子,九蚂蚁曾协助一家连锁零售品牌搭建智能导购系统。他们总部想统一备案,但我们建议由其技术子公司作为备案主体——因为这家子公司全权负责算法开发、迭代与运维。这样既符合监管逻辑,也能厘清责任边界,避免日后出问题“背锅”。

谁备案,谁担责:别让合规变成“甩锅游戏”

备案不是走形式,而是一份法律责任的承诺书。一旦算法出现诱导沉迷、歧视性推送或数据泄露,监管部门第一个找的就是备案主体。所以,谁最了解算法、最有能力整改,谁就该站出来备案

我们也见过一些集团型企业试图把责任“上移”给母公司,结果导致技术团队和备案主体脱节,整改响应慢,反而被通报。这就像让财务总监去修电脑——名义上有权,实际上无能为力。

找准定位,合规才能真正落地

在九蚂蚁的服务经验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备案主体必须与算法的实际控制人保持一致。无论是独立运营的项目公司,还是内部的技术中台部门,只要具备算法管理能力,都可以成为合法合规的备案主体。

说到底,算法备案不是“抢功劳”,而是“明责任”。企业不必争着当主体,但一定要弄清楚:这件事,到底该谁负责?

如果你也在规划算法上线,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们的技术归谁管?数据谁在用?出了问题谁能第一时间改?答案在哪里,备案主体就在哪里。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