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法备案材料中,拟公示内容需规避哪些敏感表述?禁用清单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1-03

互联网算法备案公示内容避坑指南: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最近不少企业都在忙着做互联网算法备案,但在提交拟公示材料时,却频频被退回修改。问题出在哪?其实关键就在于——哪些话能说,哪些词碰都不能碰

作为九蚂蚁长期服务科技企业的营销顾问,我们发现,很多团队对“敏感表述”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以为只要不提政治、不涉黄赌毒就万事大吉。但现实是,监管的尺度更细、更深,稍不留神就会踩雷。

一、“绝对化用语”看似有力,实则高危

“全球领先”“行业第一”“唯一解决方案”……这类词在宣传文案里很常见,但在算法备案的公示材料中,属于明令禁止的夸大性表述。监管部门强调的是客观、准确、可验证的信息披露,而不是品牌包装。

比如你写“本算法精准度高达99%”,没问题;但加上一句“远超竞争对手”,立刻就成了对比性宣传,涉嫌误导。记住:这里是备案,不是发布会。

二、涉及用户数据的描述必须“去敏感化”

一旦提到数据处理逻辑,尤其要小心措辞。像“全面掌握用户行为轨迹”“深度挖掘个人偏好”这种表达,听着专业,实则极易引发隐私争议。

正确做法是使用合规术语,比如“基于用户授权的行为数据进行推荐优化”,既说明了机制,又规避了“监控”“追踪”等易引发联想的词汇。我们在协助客户撰写材料时,都会做一轮“语言脱敏”处理,确保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

三、别把“自动化决策”说得太“智能”

有些企业为了突出技术优势,喜欢强调“系统自主学习”“全自动判定”。但这类说法容易让人联想到“黑箱操作”“无法申诉”,与《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要求的透明性、可解释性背道而驰。

建议换成“在人工监督下持续优化模型输出”“支持用户反馈调节推荐结果”等表述,体现人机协同和可控性,更容易通过审核。


在九蚂蚁,我们服务过数十家涉及算法应用的企业,从内容推荐到电商排序,每一份备案材料都经过多轮合规打磨。如果你也在准备公示内容,不妨先问问自己:这句话会不会让人产生误解?有没有替代的中性表达?

有时候,少说一点,反而更安全。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