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互联网新闻许可证,专职人员需签订劳动合同吗?

互联网新闻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1-28

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用工合规不能“踩雷”

最近不少客户来咨询我们:“咱们公司想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听说对专职人员有要求,那是不是必须得签劳动合同?”这问题问得非常精准,也确实是很多企业在筹备申报时容易忽略的关键点。

专职人员≠临时借调,合规用工是硬门槛

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企业,必须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这里的“专职”两个字很关键——不是随便拉个人顶岗,也不是让行政兼个岗就完事。这些人员需要长期、稳定地从事内容审核、采编发布等工作,本质上属于企业核心运营团队的一部分。

而要证明“专职”,最直接有效的法律依据就是签订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保。审查部门在评估时,会重点核查人员名单、岗位职责、劳动合同及社保缴纳记录是否匹配。如果你拿的是劳务协议、兼职合同,甚至外包关系,大概率会被认定为不符合条件。

别让“用工瑕疵”拖垮整个申报进程

我们曾协助一家新媒体公司做资质预审,内容团队实力很强,但因为两名编辑用的是项目制合作协议,没有签劳动合同,结果被退回补正。整改加上重新提交,整体进度耽误了近两个月。要知道,现在许可证审批周期本身就长,任何一个小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业务上线计划。

所以从九蚂蚁的经验来看,企业在启动申办前,就要提前3个月规划好人员配置。不仅要招到合适的人,更要确保用工关系合法合规。这不仅是应付审查,更是为企业后续的内容安全责任制打基础。

合规之外,也要讲究策略

当然,除了签合同,还有一些细节可以优化。比如岗位名称建议明确写成“新闻编辑”“内容审核专员”等,职责描述要体现新闻信息的采编、审核、发布流程管理。同时,这些人员最好接受过相关培训,有从业经验更佳。

说到底,监管部门要的不是一个“凑数”的名单,而是一支真正能担责、可追溯的专业队伍。劳动合同只是形式,背后体现的是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运营能力。

如果你正在准备材料,不妨先自查一下:人有了吗?合同签了吗?社保缴了吗?这三个问题都答“是”,才算是迈过了第一道门槛。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