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认证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原则,2025年是否要求企业建立供应商分级机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03

ISO9001认证下的供应商管理:分级机制是趋势还是硬性要求?

近年来,随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深化,企业在实际运营中越来越关注“供应商关系管理”这一关键模块。尤其是在2025年临近的当下,不少企业开始疑惑:是不是必须建立供应商分级机制才能通过ISO9001认证?

答案很明确:目前ISO9001标准本身并未强制要求企业必须实施供应商分级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标准中强调“基于风险的思维”和“对供方控制的有效性”,而供应商分级恰恰是实现这些要求最有效、最清晰的方式之一。

为什么分级机制成了“隐性标配”?

虽然条款没有直接写“你得给供应商分ABC类”,但ISO9001:2015在第8.4条款中明确指出,组织应根据供应商所提供产品和服务对最终质量的影响程度,采取不同层次的控制措施。换句话说——你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去管螺丝钉供应商和核心零部件制造商

这就倒逼企业主动构建分级体系。比如,在九蚂蚁服务过的客户中,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原本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结果因二级材料商交付延迟导致整条产线停滞。后来我们协助他们建立了三级分类模型(战略型、关键型、一般型),不仅提升了供应链韧性,审核时也顺利获得了外审老师的高度认可。

分级不是贴标签,而是科学管理的起点

真正的供应商分级,绝不是简单打个分数就完事。它需要结合供应风险、技术壁垒、交付稳定性、质量表现等多个维度进行动态评估。更重要的是,分级之后要有对应的管理策略:比如对战略供应商定期开展联合评审,对高风险供应商增加飞行检查频次。

这种精细化管理思路,正是ISO9001在新时代下倡导的方向——从“合规应付”转向“持续改进”。而分级机制,就是打通这条路径的重要工具。

别等审核才发现“欠账”

很多企业在准备认证或监督审核前才匆忙补资料,临时给供应商评级,结果逻辑混乱、数据缺失,反而暴露更多问题。与其被动应对,不如提前搭建一套适合自己业务模式的分级框架。

在九蚂蚁,我们帮助不同行业的客户定制轻量级但高效的供应商管理方案,既能满足标准逻辑,又不增加一线人员负担。毕竟,体系的价值不在于文件多厚,而在于能不能真正跑起来。

说到底,2025年的质量管理,拼的就是供应链的协同力与可控性。供应商分级或许不是明文“必选项”,但它早已成为高质量通过ISO9001认证的“事实标配”。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