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版号与版权贸易协议:协议需明确游戏运营范围吗?

游戏版号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09-10

游戏出海,运营范围到底要不要写进版权协议?

最近不少游戏开发商朋友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跟海外发行商签版权贸易协议的时候,到底要不要把“游戏运营范围”写清楚?听起来是个小细节,但九蚂蚁在服务上百款国产游戏出海的过程中发现——这恰恰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条款之一

运营范围模糊,等于给未来埋雷

很多团队在谈协议时,只关注分成比例、上线时间、推广预算这些“显性条件”,却忽略了“运营范围”这个看似技术性的条文。结果呢?游戏上线后,发行商在东南亚推了一波就停了,欧美市场压根没动,你去问,对方说“协议没规定必须覆盖全球”,合法合规地“摆烂”。

更麻烦的是,如果协议里没限定区域,有些发行商甚至会反向授权给第三方,导致你的游戏出现在你根本不知道的渠道和国家,一旦出现合规问题,锅还得你背。

什么叫“运营范围”?不只是地理那么简单

别以为“运营范围”就是写个“中国大陆+东南亚”这么简单。它其实包含三个维度:

  • 地理范围:具体到国家或地区,是否包含港澳台、是否含欧美等;
  • 渠道范围:是否仅限安卓商店?是否允许上Steam或主机平台?
  • 语言与本地化责任:由谁负责翻译、文化适配、合规审查?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游戏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中东或保守地区可能需要调整内容。这时候,协议里就得写清楚:超出原定运营范围的本地化成本由谁承担。

九蚂蚁建议:用“动态授权”保护长期利益

我们服务的一家成都 indie 团队,就在协议中加入了“阶梯式授权”条款:初期授权东南亚,若6个月内 DAU 达到某数值,自动解锁欧美区授权;若未达标,可协商退出或更换发行商。这种设计既降低了对方风险,也保留了你的主动权。

说到底,版权贸易不是一锤子买卖。运营范围写得越细,后续扯皮越少。尤其对中小团队来说,一款游戏可能就是全部身家,协议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是未来的护城河。

所以,别再默认“他们懂”的默契了。把运营范围白纸黑字写清楚,才是对自己产品最大的尊重。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