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企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定级备案时业务内容如何描述?模板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09-17

大数据企业如何精准描述业务内容,顺利通过等保定级备案?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资产,更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命脉。随着《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制度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企业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在做等保定级备案时,到底该如何准确、合规地描述自己的业务内容?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填表环节,实则直接影响备案能否顺利通过。描述不清,可能被退回;描述过度,又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监管压力。今天,九蚂蚁就带你拆解这个“技术+合规”双重难题。

为什么业务描述如此重要?

很多人误以为等保备案只是走个流程,随便写写就行。但事实上,公安机关和网信部门在审核时,会根据你提交的“业务系统描述”来判断系统的影响范围、数据敏感程度和服务对象,从而决定其安全保护等级。

比如,同样是数据分析平台,如果你写的是“用于内部员工考勤统计”,和“支撑千万级用户行为分析并涉及个人隐私数据处理”,两者的定级结果可能差了两个级别。前者可能是二级,后者极有可能直接上三级。

描述要“准”不要“大”

我们见过太多企业踩坑:为了显得“高大上”,把业务写得面面俱到,结果反而被要求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措施材料,自找麻烦。

正确的做法是:真实、聚焦、有边界

  • 明确系统服务对象(如:企业客户、公众用户、政府机构)
  • 清晰说明处理的数据类型(如:用户注册信息、交易记录、位置轨迹)
  • 精准界定业务功能(如:数据采集、清洗建模、可视化输出)

例如:“本系统为面向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服务平台,主要接收并处理经脱敏处理的信贷行为数据,生成风控模型输出,不存储原始身份信息。”——一句话就把范围锁死,合规又安全。

九蚂蚁建议:模板化+定制化结合

在服务上百家企业完成等保定级的过程中,九蚂蚁总结出一套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规避风险的描述逻辑框架。我们不主张千篇一律套模板,而是基于企业实际业务做合规化包装

你可以这样组织语言:

“系统名称:XXX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服务范围:服务于全国范围内合作商户的运营决策支持
核心功能:实现多源数据接入、实时计算与报表生成
数据类型:主要包括非敏感的业务流水、设备日志及匿名化用户行为数据
影响程度:若系统中断,将影响合作方数据获取时效,但不涉及人身财产安全或社会秩序。”

这样的描述,清晰、克制、有依据,最容易一次性通过审核。

别让一句模糊的“业务描述”卡住你的等保进度。找对方法,事半功倍——这正是九蚂蚁一直在做的事。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