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备案对“技术文档”的要求是什么?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1-12

大模型备案中“技术文档”到底该怎么写?

最近不少客户来问我们,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里的“技术文档”到底要怎么准备?是不是随便写点技术说明就能过?其实没那么简单。今天九蚂蚁就带你拆解这份材料的核心逻辑,帮你少走弯路。

技术文档不是技术说明书

很多人一听到“技术文档”,第一反应是把系统架构图、算法流程、训练数据来源这些堆上去,觉得越专业越好。但监管要的不是炫技,而是可追溯、可验证、可控的技术路径说明。换句话说,你要让审核方看懂:你的模型是怎么工作的,风险在哪里,又怎么管住它。

比如,你得清楚写明模型的输入输出机制、内容过滤策略、安全干预手段。特别是生成内容的合规性控制,像敏感词拦截、价值观对齐机制、人工审核接口等,都是重点审查项。

三个关键模块不能少

根据我们协助上百家企业过审的经验,一份能顺利通关的技术文档,通常包含三大块:

  1. 模型设计与训练过程:包括基础模型来源(自研 or 调用)、训练数据构成、微调方式、参数规模等;
  2. 安全防控机制:重点描述内容生成前中后的管控措施,比如预设 Prompt 过滤、实时生成拦截、用户举报响应流程;
  3. 服务部署与权限管理:说明系统部署环境、API 接口调用规则、用户身份认证机制、日志留存方案等。

这些内容不是让你贴代码,而是用清晰的逻辑讲清楚“你是谁、你怎么做事、你怎么负责”。

别拿模板当万能钥匙

市面上确实有不少所谓的“备案模板”,但我们发现,直接套用模板被退回的概率非常高。因为每个模型的应用场景不同,技术路径各异,监管也早就练出了“火眼金睛”。比如做医疗问答的和做文案生成的,风控重点完全不同,文档自然不能一个样。

在九蚂蚁,我们坚持“一企一策”,结合客户实际业务场景打磨技术文档,确保既符合规范,又能真实反映产品能力。

写得好,不如改得准

最后提醒一点:技术文档不是交上去就完事了。很多企业第一次提交都会被要求补正,关键是要快速响应、精准修改。我们有客户因为文档描述模糊,反复补了三次材料,耽误了一个多月。所以,与其赶deadline,不如提前找专业团队把关。

如果你正在准备备案,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的技术文档,能不能让人一眼看懂我在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兜底?想明白了,备案就成功了一半。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