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法备案类型场景不选错,关键是参考了这份业务对应表!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05

互联网算法备案,这些类型千万别选错!

最近不少客户来咨询我们:“我们公司要做算法备案,但面对一堆分类选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选。”其实这事儿真不能马虎——选错了备案类型,轻则被打回重报,重则影响业务上线节奏,甚至引来监管风险。今天九蚂蚁就带大家理清思路,搞明白算法备案到底怎么分、怎么选。

先看“业务对应表”,别凭感觉乱填

很多企业一上来就直接进系统填报,结果卡在“算法类型”这一栏迟迟下不了手。关键就在于没参考那份官方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管理支持目录》里的业务对应关系表。这份表可不是摆设,它把常见的应用场景和合规的算法类型做了精准匹配。

比如你是做短视频推荐的,那对应的应该是“个性化推送类”中的“内容推荐算法”;如果你是电商平台搞商品排序优化,那就属于“检索过滤类”或“排序精选类”。随便勾一个看着像的?不行!系统审核可不吃这套。

常见误区:把“功能”当“类型”

我们遇到过一家本地生活平台,明明用的是用户画像+位置匹配来做商家推荐,却选了“生成合成类”算法,理由是“系统会自动生成推荐列表”。这逻辑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实际上,“生成合成”主要针对的是AI生成文本、图像、语音等内容的行为,和推荐机制完全是两码事。

这种张冠李戴的情况在初创团队中特别常见。所以提醒各位:不要被表面功能迷惑,要回到算法的核心逻辑去判断——你这个算法到底是在“推荐”、“排序”、“过滤”,还是在“生成”?

九蚂蚁建议:先梳理再申报

在我们服务过的上百家企业中,走得最顺的都是那些提前做了内部算法盘点的客户。建议每家公司都先列清楚:

  • 当前有哪些产品模块用了算法?
  • 每个模块背后的算法逻辑是什么?
  • 对应到官方分类里属于哪一类?

做完这一步,再动手填报,效率高不说,通过率也明显提升。毕竟合规这件事,拼的不是速度,而是准确。

如果你还在为算法归类头疼,不妨来找九蚂蚁聊聊。我们不光帮你理清路径,更能提供全流程合规支持,让你安心上线,少走弯路。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