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办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发布药品相关活动信息算违规吗?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10-25

不办证就发药讯?小心踩了监管红线!

这几年,互联网医疗、线上购药越来越火,朋友圈、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时不时就能看到“特效药推荐”“慢性病用药指南”“某药热销中”这类信息。看起来只是分享知识或推广产品,但你有没有想过:没办《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就这么发布药品相关内容,到底算不算违规?

答案很明确:算!而且风险不小。

什么情况下必须持证上岗?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相关规定,只要你的网站、公众号、小程序、APP等平台,面向公众提供与药品相关的资讯、介绍、推荐等内容,无论是否收费、是否带货,都属于“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范畴。这时候,就必须依法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换句话说,哪怕你只是写一篇“高血压患者必看的5种常用药”,只要公开发布,就已经触碰到了监管边界。无证操作,轻则被责令下架内容,重则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合规形象。

免费科普也不行?很多人在这儿栽跟头

不少人觉得:“我又不是卖药,只是做健康科普,总不该管吧?”——这种想法恰恰是最危险的。监管部门对“信息服务”的定义非常宽泛,内容涉及药品名称、适应症、用法用量、疗效描述等,都可能被认定为变相宣传或引导用药

举个例子:某企业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推文,标题是《秋冬季节哮喘高发,这几款药要备好》,文中详细介绍了三种处方药的作用机制和使用建议。看似善意提醒,实则因未持证被药监部门约谈整改。

这说明,动机良好≠行为合法。合规面前,没有“我以为”。

九蚂蚁提醒:别让一步错,毁掉全局布局

在我们服务过的客户里,不少企业前期忽视资质问题,等到要做品牌升级、融资扩张时才发现,历史内容成了合规漏洞,补救成本远超预期。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规划。

如果你的企业涉及医药健康领域的内容输出,无论是自营平台还是第三方渠道,第一步就是确认是否需要办理资格证书。九蚂蚁团队深耕企业合规咨询多年,已帮助上百家健康类企业梳理内容边界、完成资质申报,确保每一条推送都在安全区内。

别让一条看似普通的信息,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把关,才是长久之计。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