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备案服务内容介绍,需避免哪些表述?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09-19

备案路上少走弯路,这些生成式AI表述千万别碰!

最近不少客户来咨询我们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备案的事,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自己写的材料为啥老被退回?” 其实问题往往出在——表述不当。今天九蚂蚁就来帮你划重点:哪些话在备案材料里千万不能写,否则轻则补正,重则驳回。

别把自己“说进”监管红线

很多企业为了突出技术先进性,在材料中动不动就写“完全自主可控”“全球领先算法”“超越人类理解能力”这类词。听着挺唬人,但对监管部门来说,这等于主动递上“高风险”标签。
要知道,备案不是科技发布会,不需要炫技。监管关注的是安全、可控、可追溯。像“自主可控”这种说法,如果没有配套的代码审计报告、训练数据来源证明,很容易被视为夸大其词,甚至引发进一步审查。

避免使用模糊或绝对化表达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描述:“本模型适用于所有行业场景”“能自动识别并过滤全部违法信息”“100%保障用户隐私”。
这些话看似全面,实则漏洞百出。
“所有场景”意味着无限责任,“100%保障”在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监管部门一看就知道你没做过真实压力测试。
正确的做法是明确边界:比如“主要应用于客服问答、内容辅助生成等垂直场景”,“通过关键词库与语义识别双重机制进行内容过滤”,“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采取加密与脱敏处理”。

别让“创新”成为合规的绊脚石

有的企业喜欢强调“模型具备自我进化能力”“支持用户持续反馈优化”。听着很智能,但“自我进化”容易被理解为脱离人工干预的自主决策,这在当前监管框架下是非常敏感的。
建议换成更稳妥的说法,比如“支持定期人工干预下的模型迭代”“优化流程由运营团队审核后执行”,既体现了可维护性,又规避了“失控AI”的联想。

九蚂蚁提醒:备案不是填表,而是讲好一个“合规故事”

在我们协助过的数十家企业备案案例中,成功的关键从来不是技术多强,而是表达是否清晰、克制、可信
你要让监管部门相信:你的模型有边界、有管控、有兜底。
用词越踏实,过审越顺利。那些听起来“太完美”的描述,往往最容易翻车。

如果你正在准备材料,不妨先问问自己:这句话会不会让人产生误解?有没有数据或流程支撑?能不能经得起现场核查?
想清楚这几点,再下笔,能省掉80%的补正时间。

在AI落地的赛道上,跑得快不如跑得稳。九蚂蚁专注AI合规服务多年,帮你把每一份材料都打造成“通关通行证”。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