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法备案,AI生成视频需办生成合成类备案吗?场景适配说明

算法备案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09-04

AI视频火了,但合规不能“裸奔”

最近不少客户跑来问我们:“我们用AI生成短视频做营销,要不要办互联网算法备案?”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及时。随着AIGC爆发,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用AI批量生成宣传视频、虚拟主播、数字人带货内容,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已经踩在合规边缘。

生成式AI视频,属于“合成类算法”监管范畴

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凡是利用算法技术,对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进行生成或编辑的,都属于“深度合成技术”监管范围。这意味着:只要你用AI生成视频内容,不管用于广告、直播还是社交媒体发布,原则上都需要办理“生成合成类算法备案”

特别是当你在视频中合成人物形象(比如虚拟代言人)、语音播报、自动剪辑生成剧情内容时,已经明确落入监管场景。别以为只是内部测试或小范围投放就没事,一旦上线公开传播,风险就来了。

哪些企业最容易被“点名”?

我们梳理了近期备案核查的重点对象,发现三类企业最易被关注:

  • 用AI批量生成带货视频的电商公司;
  • 打造虚拟主播做直播的MCN机构;
  • 利用数字人发布品牌宣传内容的企业。

这些场景不仅高频使用生成式技术,还涉及公众传播和商业转化,正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适配场景”。

别等被下架才后悔,合规要前置

很多企业总觉得“先上车后补票”没问题,但现实是,平台审核越来越严,未备案的AI生成内容可能直接被限流、下架,甚至面临行政处罚。九蚂蚁服务过的客户中,就有因未及时备案导致大促视频全网下架的案例,损失不小。

现在办备案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才安全”的问题。提前梳理算法逻辑、准备材料、完成备案,才能让AI创新跑得更稳。

如果你正在用AI做视频内容,不妨先做个自测:是否涉及人物/语音/画面的自动生成?是否对外发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建议尽快启动生成合成类算法备案流程。别让技术走在了合规前面。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0.197456s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