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平台提供多方会诊服务,需办多方通信许可证吗?2025年业务归类

多方通信资质办理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09-10

智慧医疗平台的合规之路:多方会诊背后,通信资质怎么算?

近年来,随着智慧医疗平台快速发展,远程会诊、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不少医疗机构和科技企业纷纷搭建线上会诊系统,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专家联动。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当平台组织三甲医院专家、基层医生甚至患者家属同时在线讨论病情时,这算不算“多方通信”?是否需要办理《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中的“多方通信服务”资质?

多方会诊 ≠ 多方通信?关键看业务实质

很多人一听“多方通话”,第一反应就是通信服务。但从监管角度看,判定是否属于电信业务,核心在于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提供的功能本质

如果平台仅是提供音视频技术支持,用于医生之间进行病例讨论、联合会诊,且不向用户收取通信费用、不对外提供独立的通信通道服务,这类行为通常被认定为医疗信息化服务的一部分,而非典型的电信增值业务。尤其是在2025年最新业务归类趋势下,监管部门更强调“功能归核”——即根据实际用途划分业务类别,而不是简单按技术形态定性。

2025年新规导向:医疗属性优先,避免“一刀切”监管

据工信部近期发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修订意见稿,对于嵌入特定行业场景的技术服务,正逐步推行“场景化归类”。这意味着,同样是视频会议功能,企业办公用可能属于“信息服务业务”,而用在远程医疗中,则可能纳入卫生健康部门协同管理范畴,无需单独申请多方通信许可证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若平台不仅支持会诊,还开放给公众注册、提供点对点通话、群组聊天、语音存储转发等通用通信功能,或以此为主要盈利模式,那就极有可能被划入增值电信业务监管范围。

合规建议:提前布局,规避政策风险

作为深耕智慧医疗领域的解决方案服务商,九蚂蚁建议企业在设计平台架构之初就做好业务边界界定与合规路径规划。明确区分“医疗协作工具”与“公共通信平台”的功能模块,避免功能泛化带来的资质风险。同时,可主动对接地方通管局与卫健部门,获取书面指导意见,为后续规模化运营打好基础。

技术服务于医疗,不该被误伤于资质盲区。找准定位,才能让智慧医疗走得更稳、更远。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