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证主体能以宗教名义做产品推广吗?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宗教许可证
咨询热线: 400-825-8250
时间:2025-09-14

宗教名义推广产品?小心踩了法律红线!

最近有不少企业来问我们:能不能打着宗教的旗号,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比如“开光加持”“佛系养生”这类概念,听起来挺玄乎,但背后的风险可不小。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持证主体到底能不能用宗教名义做产品推广

持证≠授权,别把许可当“通行证”

首先得明确一点:就算你手里有《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也不代表你可以随意拿宗教当营销噱头。这张证的核心作用是允许合法开展宗教信息传播活动,比如发布讲经说法、宗教政策解读等内容,而不是让你把“观音菩萨保佑”印在保健品包装上。

很多企业误以为“我有证,我说了算”,结果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后被监管部门约谈整改,甚至面临下架、罚款。说白了,许可证管的是“服务内容合规”,不是给你发了一张“宗教商标使用授权书”

推广可以,但边界必须划清

那是不是完全不能碰宗教元素?也不是。关键在于动机和方式。如果你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向价值观,并且内容真实、不夸大、不商业化,那还有商量的空间。但一旦涉及以下几种情况,基本就是踩雷:

  • 把宗教人物或仪式用于商品代言(比如“本产品经寺院开光”)
  • 利用信徒心理制造焦虑(“不买这个护身符会倒霉”)
  • 将宗教信仰与疗效、运势挂钩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广告法》,还可能触碰《宗教事务条例》的底线。轻则品牌形象受损,重则被吊销许可证,得不偿失。

合规推广怎么做?我们建议这样玩

在九蚂蚁服务过的客户中,也有不少涉及文化类、禅意生活方式品牌。我们的建议很直接:绕开敏感词,聚焦价值传递。比如:

  • 不说“开光”,可以说“灵感源于传统修行文化”
  • 不提“祈福改运”,而是强调“静心设计,助力情绪管理”
  • 内容输出以教育、体验为主,避免交易导向

这样一来,既保留了文化调性,又规避了法律风险,用户也更愿意为真诚买单。

说到底,宗教是信仰,不是流量密码。真想走得远,还得靠专业和敬畏心。如果你正在布局这类项目,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想做品牌,还是只想割一波“信仰税”?答案不同,路也就不同。

最新发布
相关阅读
 
 
在线咨询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
官方服务热线
400-825-8250